2021年10月14日中午,武汉大学基础医学院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教学工作坊在医学部11号楼2楼会议室顺利举行。本期点评及主讲嘉宾为武汉大学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副主任张晶,讲坛由武汉大学基础医学院副院长乐江主持,武汉大学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教学评价研究室主任王郢应邀莅临指导。
乐江通过对各位老师提供的教学案例点明了交流主题,简要介绍了基础医学院课程思政建设现状,期望借此活动不断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工作走细走实。此次会议交流主题为“基础医学院专业课程思政建设”,张晶老师从基础医学部老师提交的教案表格入手,围绕课程概况、学情分析、课程内容、教学方法与模式、教学过程五大方面开讲。
在课程概况部分,张晶老师从教学比赛的经验出发,从规则、标准、要求等方面进行了分享,强调课程设计不仅仅是一门课程的内容设计,而是教学活动的过程设计,好的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应该思考课程从哪来,到哪去的问题。
在学情分析部分,张晶老师提到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可能存在忽略教学对象的问题,而学生是教学活动中不可或缺的主体,教学目标正是基于对学生情况的了解才得以展开,因此,张晶老师强调学情分析作为教案设计的前提和基础的重要性。从学生知识、能力和情感状态出发,才能将知识传递、人格引导、价值塑造等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具体化、生动化。学情分析中,即使是最简单的基本信息填写也具有仪式感的可能,是过程的每一次反思,是教学设计主体的把握。通过对部分教案的对比,张晶老师提议在教案撰写过程中要具有系统的观点,在观察描述的基础上进行归纳、提炼,如善用“但是”,剖析基础和不足;对标思政,探索意识与共情。在学情分析中,知识经验是从无到有的过程,能力建构是从弱到强的过程,而思想状况则是从无意识到有意识的过程,要针对不同的问题让学生的触动内在显性化。
在教学内容部分,张晶老师讲到教学内容主要包含教学目标、教学知识点、重难点和思政资源四个方面。教学目标与学情分析一脉相承,直接关系到课程思政的成效。相比专业的教学知识,课程思政在重难点方面应更为突出,如何化解这个难点,正是教学方式的问题、意义和价值所在。张晶老师还对“思政元素”、“思政素材”这两个概念做了区分明晰,认为素材强调现实时效性,元素侧重在核心价值观领域的提炼,在此基础上的课程思政协同交流有助于分工效率的提高。
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部分,如何将思政元素与专业内容相融合是一项巨大考验。张晶老师以自身教学过程为例,提出讲授法、案例法和研讨法等课堂教学方法很多时候是老师们自觉使用但不自知、不明确的方法。在教学模式上,不同于教学方法“器”的层面,教学模式是一种宏观角度的形态,具有推广性、示范性。张晶老师分享道,教学设计归根到底是具有开放性、创新性、实践性的一个过程,最终还是要落实到具体的课程教学中,这跟科研工作是有相通之处的。教学是充满尝试性和魅力的,教学设计本身的创新性和意义价值着重体现于教学方法里,教学方法和模式的设计是教学思考深度的体现,包含着教学创新的理解。
在教学过程部分,张晶老师认为其是教学目标、内容、方法和模式的串联和呈现,教学设计是一项系统工程,其系统性正体现在各个环节的相互呼应。张晶老师还通过表格条理的分解,详细介绍了专业知识和思政元素的融合如何以表格的形式更加深入地展示出来。就此,张晶老师还延伸展开了对示范表格的建议和补充,并从时间性的角度提出可以增加课后评价等环节。
在交流互动环节,喻明霞老师在价值目标方面提出了自身的疑惑,从职业观和人生观角度举例,思考如何将宏观的精神层面和具体的行动体现在教案设计当中。张晶老师建议以学生状态为抓手,从精神道德到心理价值不断丰富维度和元素。
罗凤铃老师分享了自身在教案设计过程中侧重点区分的选择、思考,张晶老师从提高效率的角度建议以时间为线索,采用备注的方式进行提炼。
此外,还有许多老师对课时内容含量的问题非常感兴趣,王郢老师认为可以根据不同课程类型进行思政侧重点的分配,从课程思政五大来源汲取经验,达到内容、形式和结果的交相呼应。在教学方法方面,针对现今教学多习惯采用案例法的现状,张晶老师倡导在实践过程中加强方法总结,如情景研讨、参观体验等方法。
何春燕老师针对在科学研究发现和科学思维精神长跨度的培养过程中如何与思政感悟相联合的问题,提出了课程思政教学中可以利用教学工具的混合性将不同方面点状地感想联动起来,最后通过教中、教后评价不断推动设计完善。王郢老师也补充了很多评价方式,如课堂观察、课中弹幕、课后反思、设计量表、脑图词频等,建议大家分层次、分阶段不断总结凝练。
活动持续了近两个小时,每一位参与者都乐在其中,收获满满。最后在热烈的掌声中落下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