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寄生虫学教研室组织学生赴血吸虫病基地现场实习
10月26-27日,人体寄生虫学教研室组织基础医学专业与预防医学专业学生30人赴荆州江陵县与公安县的“武汉大学”学生实习基地开展现场教学,将课堂从室内转到室外,将理论与实践、课内与课外、基础与临床、学校与社会、城市与农村、静态与动态有机结合,给学生上了一堂别开生面的血吸虫病防治课。
实习的首站是江陵县人民医院血吸虫病科,在江陵血防所所长胡合华的带领下,同学们分组走进了病房。病床上躺着的大肚子男性病人是一名62岁的血吸虫病晚期合并糖尿病患者。医生向同学们详细地介绍了病人的临床表现与对症治疗方法,同学们也向医生请教了许多问题,并进行了热烈讨论。当同学们了解到该病人20年前就感染上血吸虫,但因为对血吸虫病危害的严重性认识不足与经济条件的限制,一直没有到医院去治疗,从而拖成了血吸虫病晚期,酿成恶果,现在只能靠腹水回输仪与对症治疗维持生命时,心灵深处被震撼了,觉得自己有责任给疫区居民进行健康教育,让他们了解血吸虫病相关知识,防止感染;同时也深切地体会到:只有国家好了,老百姓才能看得起病,生活才会有滋有味。

随后,同学们兴致勃勃地前往江陵县沙岗镇中岭村观摩并亲自动手尝试操作药物灭螺,观察钉螺孳生环境,现场采集钉螺,纵使是心爱的小白鞋变成小黑鞋,也丝毫不影响采集热情。一开始,很多同学都不得要领,找不到钉螺。在基地老师的指导下,同学们扒开草丛,认真查找,眼前的小花也顾不上欣赏,终于在草丛下、泥土的裂缝中找到了钉螺的踪迹。在考察路上,基地指导老师面对着车窗外的大片平原,还为同学们介绍了该村综合防治血吸虫病的一些策略,如平整土地、便于机械化操作;以机代牛、建立无牛耕区;兴建卫生厕所,提倡安全用水等等。
午饭后,同学们走进农户,调查当地居民对血吸虫病相关知识的了解程度,并结合专业知识为村民进行健康知识普及,增强了同学们的语言沟通能力以及同学之间的团结协作精神。
第二天上午,基础医学专业的同学们走进公安县血吸虫病预防控制所的实验室,将第一天采集的钉螺进行解剖,了解了鉴别钉螺阳性与死活的方法;进行毛蚴孵化实验,分别用肉眼和显微镜观察了毛蚴形态与运动方式;学习并操作了间接血凝法测血吸虫抗体以及改良加藤法检测血吸虫虫卵;还观察了曼氏血吸虫的中间宿主双脐螺,并从其中逸放出尾蚴,掌握了尾蚴的形态。
下午,同学们奔赴公安县狮子口镇湖北钉螺生态园,将上午在实验室孵出的毛蚴带到生态园阳性钉螺繁殖区,观摩工作人员进行毛蚴感染钉螺试验。该生态园是目前全国唯一一个模拟钉螺野外生存的观测与研究站,在开展血吸虫病防治的教学与科研中发挥着巨大作用。
至此,两天的实践活动圆满完成。虽然时间很紧,感觉很累,但同学们都觉得收获满满,不仅增强了专业能力,而且开拓了视野,了解了社会,学到了书本上没有的知识,提高了综合能力;更重要的是懂得了作为一名大学生肩负的重任与使命,明确了今后努力的方向,更好地成长成才。
(董惠芬、胡晓琴撰写,陈云、蒋明审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