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8日,我院青年志愿者协会“医心筑梦,童行未来”志愿服务实践队暨七彩假期爱心托管班联合“荆江问道,血防新声”血吸虫调研实践队,于武汉大学医学部开展第三期特色课程《"绦绦"不绝——小卫的寄生虫奇遇》。10名小朋友在志愿者引导下,通过理论学习、知识推理与“海龟汤”解密、寄生虫配对等小游戏,开启了一场寄生虫知识探索之旅。
课程以主人公"小卫"的旅行奇遇为主线,揭开猪带绦虫以及其他寄生虫的生命密码以及预防手段。志愿者先以情景剧导入:主人公小卫因食用未煮熟的猪排面腹痛,“猪带绦虫” 以 “面条一样、头戴小钩帽” 的形象 “现身对话”,瞬间点燃孩子们的求知欲。随后志愿者结合演示,详解猪带绦虫的 “秘密武器”—— 头顶吸盘与小钩能牢牢吸附肠壁,身体由近 1000 节 “车厢” 组成,末端 “孕节” 装满虫卵,还能化身猪肉里的 “白米粒”(囊尾蚴)“隐身”;更通过 “猪猪乐园 — 人类餐厅 — 虫卵逃亡” 的传播路径讲解,让孩子们明白 “生肉有风险,高温是关键”。孩子们观察猪带绦虫标本时发出的惊叹,让课堂气氛迅速升温。

图一:志愿者讲解寄生虫相关知识
跟随小卫的 “旅行足迹”,孩子们还认识了更多寄生虫 “邻居”:生菜里可能藏着会引发绞痛的蛔虫,生吃菱角可能遇到导致腹泻的姜片吸虫,蚊虫会携带引发高烧的疟原虫和导致 “大象腿” 的丝虫,脏水里的血吸虫能从皮肤钻入引发腹水,泥土中的钩虫会钻进脚掌造成贫血…… 志愿者用 “食物藏虫、蚊虫携虫、接触染虫” 三类传播路径串联知识,让孩子们对寄生虫世界形成系统认知。
为让知识 “活起来”,课程设计了多层互动环节。“排排队” 游戏中,孩子们化身 “虫体环节”,亲身体验猪带绦虫的生长传播;“寄生虫配对大挑战” 里,大家抢答寄生虫的传播方式与预防措施,比如 “疟原虫-蚊虫叮咬-喷花露水”“血吸虫 — 接触污水 — 穿胶鞋”;“塑形小游戏” 中,孩子们用粘土捏出寄生虫模型,在创作中加深形态记忆;而 “寄生虫侦探社” 的 “海龟汤” 游戏更是将课堂推向高潮——孩子们按 “传播方式/症状/预防方式” 主题提问,从 “与水接触”“腹水” 等线索中成功破译血吸虫等6类寄生虫的 “密码”。

图二:志愿者与孩子们开展趣味互动
“孩子回家主动检查冰箱生熟分区,还教奶奶辨识‘米猪肉’!” 家长李女士的反馈道出课程实效。此次课程以 “科学 + 趣味” 为核心,通过 “情景剧导入-知识解密-互动实践-总结强化” 的闭环设计,不仅让孩子们掌握了猪带绦虫、蛔虫等多种寄生虫的知识,更通过 “三管一灭” 防护盾将知识转化为习惯,实现从 “被动遵守” 到 “主动探索” 的成长跨越。
(撰稿:张锦翾 刘安昊 吴 琪)
(摄影:田子萱 王子妍 周子豪)
(审核:金晓庆 卡德尔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