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梭一线,织就千年土家风情;一俯一仰,体悟非遗传承艰辛。
为深植文化自信,践行知行合一,学院大思政实践团队近日奔赴湖北恩施,开启了一场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西兰卡普为核心的深度调研。从博物馆的厚重历史,到织机前的躬身实践,再到市场的创新脉搏,团队成员在行走的课堂中,触摸文化根脉,感悟匠心精神,思考传承发展新路。

湖北省恩施州博物馆西兰卡普展区
调研首站,团队走进了恩施州博物馆。馆内珍藏的件件瑰宝,无声诉说着西兰卡普的辉煌过往。
我们被一件件瑰宝深深吸引:从古朴神秘的图腾纹样中,猜测着土家族先民的信仰与精神世界;在绚丽夺目的色彩搭配里,感受着民族独特的审美情趣与生活热情。驻足于历经沧桑的古老织机前,想象着它曾昼夜不息的“唧唧”声,思考着这项技艺的复杂与传承的不易。
这份沉浸式的自主观察与思考,让团队成员初步领略了西兰卡普作为“穿在身上的史书”的深厚底蕴,也为后续深入调研埋下了种子。“这些图案太有力量了,每一种颜色和线条都像在说话,虽然暂时不能完全听懂,但能感受到那份厚重。”一位队员在实践日志中写道。

土家族织锦模型
带着博物馆的直观印象和初步思考,团队前往西兰卡普实践基地。在这里,专业讲解员为大家揭开了西兰卡普更深层次的面纱。
聆听专业解读: 讲解员不仅详细解读了在博物馆观察到的“四十八勾”、“台台花”、“岩墙花”等经典图案背后的深刻寓意——它们所承载的土家族历史传说、独特的生活习俗以及对自然的敬畏与崇拜,让大家豁然开朗;理解繁复工艺: 更系统介绍了西兰卡普从棉麻处理、纺线、染色到上机织造的完整、繁复工艺流程,重点剖析了“通经断纬”、“反面挑织”等核心技艺的精妙之处与操作难点;亲身体验匠心: 在讲解员/技师的指导下,队员们怀着敬畏之心坐上织机。然而,看似简单的“投梭”、“打纬”动作,实际操作起来却让队员们“手忙脚乱”。

周梦蕾同学正在体验土家织锦
正是这看似笨拙的初体验,让之前听到的工艺复杂性和“核心技艺”的奥妙瞬间变得无比真实。队员们真切体会到了“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的艰辛,对传承人日复一日的坚守、指尖流淌的耐心与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产生了前所未有的敬佩。一位队员感慨:“听讲解明白了‘难’,上手才真正懂了‘难如登天’。每一寸布都是心血,这不仅是手艺,更是用生命在守护的文化!”
调研后期,实践队员前往当地市集女儿城,探寻市场中的西兰卡普,思考它在当下创新传承的突破点。


女儿城的西兰卡普商品
漫步女儿城,西兰卡普的产品琳琅满目,令人目不暇接。文创产品巴掌大小却精巧无比,将传统织锦的复杂图案高度凝练,多吉、阳雀、太阳纹等元素被细致还原,色彩搭配大胆又和谐,既有传统韵味,又契合现代审美。
在服饰领域,西兰卡普同样大放异彩。矮领斜襟绣花短衫搭配八幅罗裙,西兰卡普大面积地运用在领口、袖口、裙摆,艳丽的色彩和精美的花纹,让人一眼就感受到浓郁的民族风情。


服饰领域
走出女儿城,西兰卡普的纹样仍在脑海中流转。从指尖的经纬到市场的潮涌,从老艺人的坚守到年轻人的创新,这门古老技艺的传承之路,既有温度,更有力量。这趟旅程让我们确信:非遗的生命力,永远与年轻的担当同频,也愿更多青年执笔、执梭、执话筒,让西兰卡普的纹样,在时光长河里织出更鲜活的图景。
结语
恩施之行虽已结束,但文化传承的思考与实践永不止步。我院大思政实践团将继续以脚步丈量大地,以心灵感悟文化,以行动践行担当,努力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守护者、传播者和创新者!让西兰卡普的绚丽经纬,不仅织在布匹上,更融入我们青春的奋斗篇章!
文字:王嘉璐 苑金旭
图片:武汉大学基础医学院“土锦寻踪,西兰织梦”社会实践队
排版:戴安娜
审核:金晓庆 卡德尔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