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将中医境界分为五层,最高者称“大医”。何为“大医精神”?它不在尘封的古籍中,而是深植于山河经纬。“重走大医之路”实践队化身“精神寻宝者”,踏上青藏高原,探寻六处“宝藏点”——藏文化博物馆的仁心根基、藏医药博物馆的智慧图谱、麦田学堂的希望之花、高原药企的科技之光、省人民医院的坚守丰碑、原子城的奉献脊梁、镇卫生院的实践本源。这六把“金钥匙”,将解锁“大医精神”的真谛。让我们一同开启这意义非凡的寻宝之旅!

实践前记:以初心为灯,踏大医之路
出发前,我们以虔诚的姿态埋下伏笔。行前会议上,队长温梅玲将实践蓝图徐徐展开,副队长修璐瑶以细密的笔触勾勒分工,老师们的叮嘱如星火点亮未知的航程;梁科医生的访谈里流淌着桂希恩教授的精神血脉,街头问卷与往届队员的对话则让大医之路的轮廓在时光中渐次清晰——所有准备都是对使命的凝视,我们以思想的行囊,装满了对雪域、对医学、对生命的诘问与期待。

(图一 行前会议)
第一站 医道探秘:曼唐千载释真知
青海藏文化博物院
七月的风裹挟着高原的密语,将我们引向藏文化博物院的穹顶之下。南馆的彩绘大观如星河倾泻,六百米唐卡巨卷上,佛陀的指尖与牧民的炊烟共舞,藏文书法里蛰伏着雪山千年的呼吸;北馆的藏医药展厅则展开另一重宇宙--曼唐器械泛着冷冽的银光,古籍文献中草木与矿物在经卷里重生。我们触摸到的不仅是三千年的医道传承,更是藏民族对生命最恢弘的注解:当《四部医典》的智慧穿过经幡,当药香与诵经声在展厅共振, 突然懂得所谓大医,不过是把对众生的悲悯,熬成一颗永不融化的酥油灯。

(图二 实践队在博物院中合影)

(图为藏医药文化博物馆各个展厅)
第二站 薪火相传:麦浪深处育希望
麦田学堂
踏入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上那片承载着希望的麦田学堂,我们的心瞬间被炽热的期盼点燃。实践队员们倾囊相授,我们不仅分享了在武大的求学心得与高效学习方法,更将实用的急救知识(海姆立克法、心肺复苏)手把手交给了学弟学妹们;最后,通过温柔的引导与互动,向孩子们传递了至关重要的青春期身心健康与自我保护知识。这一刻,张学荣校友“走出大山又回归大山”的赤子情怀与我们躬身实践的真诚交融,知识如金色的麦浪翻滚,希望在年轻的心间跳跃。今日播撒的每一粒种子,都将在民和这片沃土上破土萌发,终成一片生生不息的希望之林!

(图为同学们为麦田学堂学生讲课和互动)
第三站 匠心闪耀:高原科技惠民生
瑞湖生物
在青海瑞湖生物,我们遇到了“宝藏”校友——唐小红师姐的奋斗足迹。十五载春秋,她将最美的年华深深扎根于高原,以武大人的“自强”之志,将实验室的理想转化为服务西部的实业。满墙的荣誉无声诉说着坚守的重量,每一份认可都饱含千言万语道不尽的付出与执着。走进洁净的车间,聆听师姐细致的讲解,我们触摸到了科技的温度,从青藏高原的洋姜块根到层层精滤的高原菊粉,都凝聚着对自然馈赠的敬畏和对产品的极致追求。唐师姐以“真诚利他,极致努力”的精神,在高原上架起连通传统与现代的桥梁,她的故事,正是武大人“求真务实、服务国家”精神在祖国西部奏响的时代强音。

(图三 实践队老师和同学与唐小红交流)

(图四 唐小红带领实践队参观生产车间)
第四站 仁心坚守:廿载昆仑鉴赤诚
刘刚医生专访
7月16日,实践队采访青海省人民医院心胸外科主任刘刚。这位武大99级毕业生,2004年受西部大开发政策影响来青海,克服了经济落后、生活艰苦等困难。他介绍,青海因高原环境,先心病等发病率较高,过去卫生条件差,如今已有显著改善。开展心胸外科手术时,当地居民基因特点等带来特殊挑战;藏医药在藏族同胞心中地位重要,但需鉴别正宗性。他还分享了筛查先心病孩子的经历:起初部分藏族同胞信活佛,经医疗队努力逐渐认可医生。他希望队员沉下心做事,不忘初心,为国家医学发展出力。

(图五 温梅玲和修璐瑶采访刘刚医生)

(图六 采访后合影)
第五站 国魂铸剑:深藏功名砺医魂
原子城
实践队走进青海原子城纪念馆,金银滩草原的风拂过221厂旧址,锈蚀的机床与泛黄的图纸诉说“两弹”研制过往,镌刻着高知分子“到祖国最需要处去”的誓言。展馆内,习近平总书记对““两弹一星”精神”的阐释、张爱萍将军的誓言、科学家在漏雨工棚用算盘验算的场景,以及技术员夫妇保密工作中的故事,都令人动容。这些与桂希恩教授扎根医疗一线的信念呼应,展现“两弹”精神与“大医”精神的同构性——国家尊严系于实力,实力源于个体担当。正如展墙上毛主席的论断所示,“大医”不仅疗愈个体,更关乎国家命运,这种熔铸学识于民族复兴的精神,属于每个心怀家国的中国人。

(图七 实践队成员在原子城合影)

(图八 同学们认真参观学习)
第六站 仁术深植:草木基层践初心
韵家口镇卫生院、西宁植物园
7月18日,实践队走进西宁市韵家口镇卫生院,在“灸童”雕塑与《大医精诚》卷轴的中医药氛围中开启寻根之旅。这座“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的卫生院,满墙荣誉与齐全科室诠释坚守:中医馆药材标本承载千年智慧,中藏蒙医文化墙展现医学交融的包容。空间改造后分区高效,座谈会上,警察转型医生的坚守、小儿推拿传承人演示“清天河水”手法的“轻、快、匀”技艺,尽显匠心与温情。彭碧文老师分享高原医学科研经验,推动临床与科研结合。随后,实践队探访西宁植物园中藏药专类园,红景天等药用植物展现高原医药宝库的丰富,其价值与医护坚守形成奇妙呼应,也为理解基层医疗与自然共生关系提供注脚。

(中医馆陈设)

(图九 实践队与卫生院医生座谈交流)

(图十 曹医生为实践队员演示小儿推拿)
六处探寻,六把金钥匙,共同开启了“大医精神”的宝藏库——“精诚仁爱 守正创新 家国担当”。这宝藏从历史走来,在高原坚守者身上闪耀,于创新沃土中生长,终成未来医者心中的灯塔。
寻宝图虽卷起,精神火种已传递。青海高原的探寻告一段落,但“大医精神”的传承与实践永无止境。它将如行囊中最珍贵的星光,指引我们心怀敬畏、勇于担当,在未来的医路上,续写新时代的大医传奇!
撰稿:温梅玲 修璐瑶 郭佳 谢凡 马涛
摄影:蔡明宇 宗星辰
审核:金晓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