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在传承红色基因、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时代背景下,为进一步挖掘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与当代价值,“薪火辛亥青践团”以“追溯辛亥革命历史,感悟百年精神传承”为主题,前往辛亥革命博物馆开展沉浸式社会实践活动。本次实践创新采用“线上+线下”融合模式,通过线上问卷调研、线下座谈交流、展馆实地参观、游客随机采访等多元形式,梳理辛亥革命的历史脉络,挖掘其当代价值,引导青年学生真正读懂辛亥革命的历史分量,感受其穿越百年的精神力量,找到自己的历史责任,点燃为国担当的使命感。

(实践队出发前在校门前合照)
活动前准备
为确保实践活动的针对性与实效性,活动筹备组进行了周密策划与准备。
首先,基于活动目标,设计并线上发放了《辛亥革命历史知识及认知度调查问卷》,旨在了解同学们对辛亥革命基本史实、历史人物及精神的熟悉程度,共回收有效问卷三百余份,为现场讲解与互动环节提供了焦点参考。其次,针对现场采访环节,同学们提前查阅史料,集体研讨,精心准备了系列问题提纲,再了解来馆人员的基本情况的同时,与他们深度交谈,对辛亥革命的精神传递和情感共鸣取得充分了解。
本次实践活动以沉浸式历史学习为脉络,串联专题讲座、场馆参观、互动采访三大环节,让同学们在 “听、看、问” 中触摸辛亥记忆,传承首义精神。
环节一:座谈会 —— 以史为纲,锚定认知坐标
2025年7月9日,队员们积极参与辛亥革命博物院与武汉大学“大思政课”实践调研座谈会。馆内研究员登台开讲,配合大屏展示的博物院全景、历史场景,以详实史料为基石,用生动讲述串联起辛亥革命爆发的必然逻辑、武昌首义的烽火过程,以及对近代中国社会变革的深远冲击。谈论内容从辛亥革命的历史价值、博物院的日常管理、博物院的功能发挥以及博物院的发展展望四方面展开,详细地解释了实践队员进行调研时预先准备的问题,为同学们接下来的参观奠定了坚实的知识基础。

(实践队员拍摄的座谈会图像)
环节二:沉浸参观 —— 以物为证,回溯革命星火
当日,座谈会结束后,实践队员们踏入主题展厅,开启 “历史溯源之旅”,停驻 “革命源起” 的思想火种,聚焦 “武昌首义” 的热血烽火…… 展柜里,起义文件等珍贵文物带着岁月痕迹;墙面上,历史照片与复原场景交织,重现革命志士奔走身影;多媒体展示里,枪炮轰鸣、口号呐喊穿透时空。
走到书法作品展区, “两岸一心 振兴中华” 等墨宝前,同学们驻足凝视,感受家国情怀跨越百年的共鸣;面对革命志士群雕、武昌起义场景复原沙盘,大家仰头仰望、俯身观察,在无声的历史物证前,触摸先辈们为推翻帝制、争取独立富强,所历经的苦难与辉煌,让革命历史不再是课本里的铅字,而是可感可触的精神传承。

(实践队员们拍摄的辛亥革命人物群雕)
环节三:互动采访 —— 以问为桥,聆听多元声音
参观结束后,实践队员们兵分两路开展采访。一组同学带着对场馆运营的好奇,专访博物馆工作人员,从文物征集的 “寻宝故事”,问到场馆如何通过展览、活动讲好革命故事,在专业解答里,读懂历史传播与文化传承的现代使命;另一组走向展厅内外的参观者 —— 有带着孩子的家长,借文物给孩子讲 “课本外的革命课”;有白发老人,回忆家族与辛亥革命的关联;还有同龄游客,分享对首义精神的年轻视角。
无论是场馆外与工作人员的交流,还是文创小店前和游客的对话,不同年龄、职业的声音汇聚,让同学们跳出 “学生视角”,从社会多元维度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价值与当代意义,也在主动沟通里,锻炼表达与思考能力,让历史学习真正 “走出去、活起来”。

(实践队员采访的相关图像)
小结
这次去辛亥革命博物院的实践,对我们来说不只是一堂鲜活的“大思政课”,更像是一次沉浸式的历史回望和精神洗礼。
在博物院里,我们通过座谈、看展、调研聊了不少。能清晰的感觉到,博物院正用各种新法子让历史“活”起来——不再是过去那种单方面的讲解,而是变成能互动、能体验的创新形式,大家参与的热情和对历史的认同感都有明显的提升。不过问卷调查也让我们看到一些问题:许多人对辛亥革命的了解,主要还是来自课堂;但对于具体的史实细节就有点模糊了,这种情况在青年群体中最为突出。

(实践结束队员们在红楼前合影)
这次实践让我们深刻认识到,辛亥革命不仅是推翻帝制的政治革命,更是一场深刻的思想解放与社会变革,其“敢为天下先”的首义精神至今仍具有强烈的时代价值。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应主动传承这份宝贵的历史遗产,将实践中的所见所闻转化为理性认知与爱国情怀,坚定理想信念,增强历史责任感,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贡献青春力量。
撰稿:李曼怡 秦傲雪 艾明伊萌 王田 卫昱霏
摄影:赵可心 秦傲雪 王田
审稿:金晓庆 吴宗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