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深珞珈,杏林生辉。为传承教育薪火、厚植育人情怀,武汉大学基础医学院病原生物学系研究生党支部于2025年3月开展"寻访教育前辈,赓续奋斗薪火"主题党日活动,以两场跨越时空的对话,在泛黄的老照片与鲜活的讲述中,触摸教育者的精神丰碑。
与杨占秋教授:在“泛黄的教案”中触摸教育初心
3月25日下午,在医学部3号楼7楼会议室,支部同志们与杨占秋教授展开了一场温暖的对话。杨教授讲述了他科研和从教生涯中的故事——上世纪90年代,实验室条件简陋,仪器匮乏,他和学生只能用最基础的仪器反复验证实验数据。如今,随着医学部科研平台的建立,同学们拥有了更好的科研平台和仪器资源。“要珍惜好、利用好现有的资源,耐得住寂寞,守得住初心。”杨教授寄语同学们,无论时代如何变化,医学研究的核心始终是“以人为本、求真务实”。


这番寄语让在场的博士生李明洋深有感触,不禁向杨教授提问“如何应对科研瓶颈”,杨教授坚定地回答到:“多思考、多验证,失败十次,可能第十一次就找到了钥匙。要记住,科研的本质是解决问题。”


赴蒋明森教授家中:墨香寄情,传承医者仁心
3月30日下午,支部成员带着鲜花与祝福卡叩响了蒋明森教授的家门。作为病原生物学学科建设的元老,蒋教授的书房堆满学术手稿与荣誉证书。他翻开一本泛黄相册,指着一张1985年的黑白照片说:“这是医学部第一间寄生虫实验室,连显微镜都是借来的。”照片中,年轻的蒋教授正俯身调试设备,眉宇间满是专注。


最令人动容的瞬间,是蒋教授铺开宣纸,提笔蘸墨,手腕悬空片刻后,一气呵成写下“悬壶济世,妙手回春”八个大字。墨香氤氲中,他缓缓道:“医学不仅是技术,更是对生命的敬畏。当年救治血吸虫病患者时,许多孩子因技术限制未能幸存……这是我一生的遗憾,也是鞭策。”

活动尾声,蒋教授将书法作品赠予支部,并与成员们合影。镜头中,他轻抚青年学子的肩膀,笑意慈祥:“未来是你们的,但别忘了脚下的路从何处延伸。”

薪火相传,砥砺前行。两场寻访活动,不仅是教师生涯的回望,更是教育精神的接力。杨教授的教案与蒋教授的墨宝,成为支部成员心中最生动的“教材”。博士生张悦在活动后感慨:“从前只觉得科研是数据与论文,今天才明白,它承载的是无数前辈的信仰与温度”。未来支部将建立“老教授口述史”档案,并定期举办交流沙龙,让青年学子在对话中汲取力量。正如蒋教授所言,“医学的根在人文”。我们不仅要精进技术,更要学会用“心”做研究。
(撰稿:韩婧 陈星源 朱劭炜 图片:病原生物学系研究生党支部 审核:曾峥)